第225章 指桑骂槐(1 / 2)

范原不想与陈行做过多的纠缠,转而对着崇明殿上的秦若澜声泪俱下道:“陛下,如今大商刚经历过天灾,百姓好不容易才得以喘息,正是修生养息之时,还望陛下忍辱负重,莫要轻启战事,与民更始,恩泽天下方为明君之姿啊!”

“望陛下忍辱负重,莫要轻启战事!”

一众五姓世家的朝臣纷纷跪地建言,言语间悲戚之意溢于言表,仿佛秦若澜若是不采纳他们的谏言便要当即一头撞死在崇明殿上一般!

秦若澜整张俏脸布满寒霜,一双玉拳藏在凤袍之下死死攥紧。

可,正如他们所言,国库空虚,就算有心想要替武宁城的将士与百姓报仇,可拿不出军饷,又如何能与乞塔一战?

此时,殿外传来一声急报。

王承瑞在得到秦若澜的授意之下,快步来到殿外,接过军报匆匆返回了崇明殿,将手中的军报递交给秦若澜。

后者只是扫了一眼,顿时脸上阴云密布,银牙咬得咯吱作响。

范原心中顿时一沉,难不成是有了变故?

秦若澜呆愣良久,才疲惫地开口道:“诸位爱卿可知这军报上写的什么?”

众人齐齐摇头,范原轻声道:“还望陛下明示!”

秦若澜咬牙切齿,面露羞愤。

“乞塔王耶律只骨同意将武宁城归还给大商!”

户部尚书刘文礼顿时面露喜色,恭贺道:“陛下,这是好事啊!”

本就心情不佳的秦若澜闻言勃然大怒:“好个屁,归还武宁城的前提,是要我大商挑选一位公主送到乞塔与他们和亲!”

“和亲?”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闭口不言!

大商这么多年以来,还从未听说过有哪个公主下嫁外邦一说,一时间大家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此事!

众所周知,先帝留下的子嗣中共有三女四子,其中长公主也就是如今的女帝秦若澜,与当年巫毒绝嗣案中夭折的三皇子秦羽程乃是先皇后所生,余下的皆是妃子所出。

而这其中唯有尹妃所生的二公主秦若琳与蕲贵妃所生的四公主秦若年能够和亲,可无论是哪一个怕是其母妃都不会同意。

女儿远嫁不说,要嫁的还是粗鄙不堪的蛮夷,哪个当娘的不心疼?

“陛下,臣以为,和亲一事对我大商百利而无一害,陛下理当应允才是!”范原沉声道。

听到这话,秦若澜眼底顿时泛起一抹杀意,语气冰冷至极道:“范次辅不如说说,为何百利而无一害!”

范原连忙开口解释:“陛下,若是将公主下嫁,一来能彰显我大商胸襟广阔,二来能促使两国交好,亦能打消某些人对乞塔人会出尔反尔的疑虑,最为重要的一点,大商可不费一兵一卒便可将武宁城夺回,免去百姓受战乱之苦,如此幸事,实乃天佑大商!”

正如范原所言,不用打仗便可夺回武宁城,一时间不少人都偏向了范原,甚至更有甚者已经开始在心中庆祝起来,未来大商又可以和平数十年了!

……

一名身着铠甲的将士面露愤慨之色匆匆迈入清宁宫中。

“潘卓文,你的脸色怎这般难看?”

秦若琳慵懒的趴在贵妃榻上,随手捻起一串果子冲着来人问道。

“殿下,刚才侍卫来报,朝中正在协商与乞塔议和一事!”

“这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嘛,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可……”

潘卓文面露犹豫,片刻后一咬牙道:“可后来又传来军报,说是乞塔人愿意归还武宁城,但前提是要……是要……”

说到这,潘卓文有些说不下去了,他不知道接下来的话会不会打击到秦若琳。

“是要什么?接着说!”

“是要我大商下嫁一位公主过去,与他们和亲!”

听到这话,秦若琳手指微微一滞,顷刻间恢复如常。

“皇姐怎么说?”

“陛下看样子是不同意,可那范原一直在劝说陛下,更是将和亲的好处说了个遍!”潘卓文气愤不已,恨不得杀了范原。

“知道了,下去吧!”

见秦若琳似是毫不在意,潘卓文焦急道:“殿下……”

“本宫说了下去,你是听不见吗?”

“喏!”

待潘卓文退下,秦若琳这才姗姗来到梳妆台前坐下,看着铜镜里的自己莞尔一笑。

“武宁城乃人为所铸造的屏障,如今乞塔人坐拥武宁城,往南,可直指大商最富饶的江南地区,朝北,亦能直插京都腹地,是攻是守全凭乞塔人的喜好,若是能以一女子换回这座屏障,再划算不过了!”

笑着笑着,梳妆台上便多出两颗晶莹剔透的鲛珠。

“可本宫不甘心啊!”

听着门内隐隐传来的抽泣声,潘卓文心中更不是滋味,二殿下原来比谁都清楚这结局。

……

饶是秦若澜此刻也是倍感无力,国库空虚,加之世家自私,全然不顾大商之颜面,一个个都在向着范原说话,此刻她只觉心力交瘁!

秉着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陈行的身上,秦若澜看向下方那人。

可当凤眸投向陈行时,却见他也低头不语,心中霎时间万念俱灰。

是啊,也不怪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粮草支持,除非是天上的仙人下凡,否则谁也打不赢此战,更不用说宋林峰密信中所提及到的那支横扫战场的重甲骑兵了!

秦若澜在心中微微叹息,终究还是要向着世家低头,罢了,只能委屈皇妹了,届时若琳与若念谁去,全凭天意吧!

秦若澜正欲开口,却突然听见一道骂娘声响彻崇明殿,好似余音绕梁般久久不散。

“放你娘的屁!喜欢和亲,怎么不让你老娘去和亲?”

原本沉浸在喜悦中的部分朝臣,被这突如其来的骂娘声惊得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