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国后的波兰,尽管对外宣称组建了百万大军,但其真实实力却如同纸糊的巨人,看似庞大,实则较为薄弱。
在波兰这百万大军的序列之中,装甲部队的规模着实可怜,人数不足十万。而步兵数量却高达五十万,令人瞩目的是,其中骑兵竟占据了四十万之众,要知道这骑兵在二战时期已经是被淘汰的兵种了,已经很少看到那个国家还保留着大量的骑兵。
波兰军队之所以呈现出这般奇特的兵力结构,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自复国以来,波兰因卡廷森林惨案与苏联彻底交恶,两国关系降至冰点。同时,波兰也未曾忘记德苏曾联手瓜分波兰的历史伤痛,对德国始终抱有高度的警惕。在这种紧张的国际关系下,德苏两国自然都不愿将坦克这一关键的军事装备出售给波兰。而波兰自身,由于刚刚建国,百业待兴,国内经济千疮百孔,工业基础更是薄弱不堪,根本不具备自主建造坦克的能力。
除此之外,波兰在复国后的政治取向上,明显倾向于大明王朝。这一举措不仅让苏联心生不满,也使得英国和美国极为不爽。英美两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对波兰实行了严厉的贸易禁运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波兰想要获取军用物资,尤其是坦克这种重武器,简直是痴心妄想。因此,波兰新政府建国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其装甲部队仅仅艰难地拼凑起不到五十辆坦克,而这些坦克还是从大明王朝购置而来,主要用于日常训练。
幸运的是,为了支持波兰军队参战,大明王朝伸出了援手,向波兰提供了 200 辆老式的第一代谢尔曼坦克。这些坦克是大明王朝军队最初的版本,随着明军坦克部队的升级换代,它们已到了淘汰的边缘。然而,对于波兰而言,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依靠这些坦克,波兰费尽周折地组建了两个轻型装甲师,这才勉强为其装甲力量增添了一丝底气。这些坦克虽已老旧,但却极大地鼓舞了波兰军队的士气。
随着波兰五十万军队的加盟,再加上元首果断从西线调来的 20 万精锐德军投入战场,联军的士气瞬间大振。在博克元帅和哈尔德上将的联合指挥下,德军迅速稳住了摇摇欲坠的阵脚,并开始发动反击。
波兰的五十万大军,在波兰名将扬·科瓦尔斯基的带领下,斗志昂扬地加入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全力配合莫德尔元帅发动反攻。波兰军队如猛虎出山,在战场上势不可挡,一天一夜便突进八十公里,给正迎头奋进的苏军来了个当头一棒,成功遏制住了苏军凌厉的攻势。
与此同时,元首从西线调来的二十万德军,在海因茨将军的卓越领导下,以预备队的身份巧妙地插入莫德尔和曼施坦因元帅部队的结合部,如同楔子一般,有力地策应着两大军团的反攻行动。
此时,德军的总兵力已然增加到 166 万之多,这还尚未将大明王朝部署在罗斯托夫方向的东欧方面军那 43 万兵力计算在内。从表面形势来看,德军似乎已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占据了有利地位,发动全面大反攻的时机已然成熟。
然而,曼施坦因元帅传来的消息,却如同一盆冷水,给联军高层的乐观情绪浇了个透心凉。据最近一个月的详细战报显示,由于苏军持续不断且异常猛烈的攻势,德军中大批负责为虎式坦克保护侧翼的坦克损失惨重。
尽管虎式坦克在战场上战功赫赫,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和厚重的装甲,给苏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战绩十分突出。但这些辉煌的战果,很大程度上是以二号、三号、四号坦克通过机动防御,以牺牲自身为代价换来的。在近两个月激烈的会战中,德军损失了大致 2000 辆中型坦克,其中绝大多数是二号和三号坦克,少量的四号坦克也未能幸免。这意味着在发动全面大反攻之前,德军已经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中型坦克,装甲部队的实力大幅下降。更为严峻的是,如果在后续的全面反攻中,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依旧故障频发,将会导致大批虎式坦克趴窝,进而使反攻行动功亏一篑。
德军中型坦克力量急需得到加强,而反观苏军,尽管近期在库尔斯克地区鏖战,损失了大概一万多辆坦克,但苏俄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此时凸显出来。此刻,苏军手中依然牢牢掌握着近两万辆坦克,这还不包括后方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大批新坦克。
发动全面大反攻所需的硬性指标——坦克数量,出现了严重缺口,这一严峻问题引起了元首的高度重视。毕竟,元首向来以坦克战专家自诩,对于坦克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元首的亲自组织下,德军统帅部和陆军参谋部迅速展开紧张的计算与分析,试图精确计算出发动总攻所需要的坦克数量。经过细致的评估,德军现有的坦克数量从原本的6540多辆,急剧下降到 4500 辆。而据保守估计,苏军此时仍拥有两万多辆坦克。即便考虑到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优异性能,德国若想打赢这场战争,保守估计还需要再增加 4000 多辆坦克。
这仅仅是基于静态的保守分析,实际战场上,苏军绝不会坐以待毙,被动挨打。其后勤仓库中储备着大量新下线的坦克,随时准备投入战斗。苏联在广袤的大后方,正马不停蹄地招募士兵,加紧训练新的装甲部队,不断为前线补充有生力量。
德国之所以对发动反攻心存顾虑,其实根源在于虎式坦克的性能特点。这些新下线的虎式坦克,虽然火力十分强大,在战场上堪称“钢铁巨兽”,但其缺点也同样明显。虎式坦克故障频发,发动机常常毫无预兆地出现故障,严重影响其作战效能。而且,它的油耗极高,素有“油老虎”的外号。这让德军后勤部门头疼不已,因为德国本身就面临着油料短缺的困境,而虎式坦克这个“大胃王”的存在,更是让本就紧张的油料供应雪上加霜。
但是,战争不会因为困难而停止,问题总是要解决的。德国倾尽全力,拿出了最后的库存,向前线紧急补充了 2000 辆三号和四号坦克。同时,追加了一百辆新下线的虎式坦克以及 500 辆豹式坦克。如此一来,德军的坦克数量一举增加到 7100 辆。
至此,德军拥有了 700 辆虎式坦克和 1500 辆豹式坦克,实力得到了显着增强。这让元首重新燃起了足够的信心,他坚信能够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打出一个惊天大反转,彻底逆转当前的颓势,引领德军进入战略大反攻阶段。
当然,元首深知,他并非独自战斗。大明王朝的东欧方面军将在南翼积极进行策应,与德军携手共同对苏军发起全面反击。一场更加激烈、更加残酷的战斗,即将在库尔斯克突出部这片血与火交织的土地上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