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朱樉想要解除百姓的负担,虽然出于对民众的关爱,但方一志认为这实际上对民众有害,并且会导致政治混乱。一旦权利与义务失衡,那么整个规则体系将如何维持?
责任、权利、义务,这三者构成了“礼”的精髓,天下之所以战乱不断,正是因为礼制的崩溃,诸侯们不再遵守自己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作为周礼的创立者,周室绝不能随意破坏这一根本规则。
方一志的观点与朱樉记忆中的儒家理念大相径庭,但朱樉却深感信服:“好的我将遵循。但周地的百姓长期受苦,国家如果不能实施执政的四大基本原则的首条,又怎能有颜面执政。”
朱樉之前将食物、衣物、住房、交通定为自己的执政方针,许多人最初认为这只是戏言,没想到朱樉却认真对待。
方一志虽然想要劝阻,但也明白这四项与民生息息相关,改善民生也符合儒家“仁”的理念,于是便不再反对。他想了想,做出了让步:“完全免除是不可能的,你可以适度减轻。”
没想到朱樉确实非常“适度”,让平民自行决定缴纳的数量,甚至直接将最低税率定为一碗。
但这一次他没有与两人商量,直接公布于众。看到朱樉如此减轻负担,而且已成定局,两人也就没有再说什么。
然而,当清、连、槽、刻这四位“阁员”得知这一消息后,他们也委婉地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清已经被朱樉赋予指挥禁军的权力,尽管留守的人数已经大幅减少,但作为军事领袖,他当然要为手下考虑。
禁军与其他军队不同,其他人可以休假,但禁军却难以放假,别说这么大的洛邑城,就算是只负责宫城的守卫,也需要大量的人力。
因此,他的话也很实际,希望朱樉能适当考虑为禁军发放薪酬,以及更新军械库的装备,现在的禁军实在太缺乏武器和盔甲了,除了少数用于装饰的,其他人巡逻甚至只能拿根木棍。
连这段时间一直在四处搜集适合纺织的苎麻等原料,以便在秋收后有足够的人力进行生产,完成朱樉的“穿暖”计划。
野生的原料毕竟有限,而且质量也不高,还需要大量的人力去采集,而从民众家中种植的或商人那里获取,总需要等价的物品来交换。
槽并没有多说,只是一直在抱怨马匹太少,分散出去根本不够用。
刻则直接表达了朱樉应该考虑他们这些“阁员”的待遇问题,这段时间他们一直在忙着进行各种统计和调查,秋收时也没有时间回家。
无偿的全职工作短期尚可,但若持续下去,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虽未直言,但含义清晰:既然地位相当于下大夫,相应的待遇也应有所体现。
归根结底,问题的核心是:资金不足。
国家府库的物资已经清点完毕,参与其中的他们自然清楚周室的家底有多厚。
新任官员的兴奋感消退后,每个人都必须回到现实,因此当朱樉大幅度减税时,无人不为国家府库的运作和个人生活感到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