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帮助他们回到洛邑(1 / 2)

旅途中,朱樉对现有的马车极为不满,它们不仅速度慢、稳定性差,一趟下来几乎让人骨头散架,也不适合携带大量物资。

有问题就得解决,尤其是即将投入使用的工具,尽管他所了解的交通工具与当前的差距巨大,但凭借他的思维能力和高式子、泰杉的实践能力,新型马车很快便设计完成。

机缘巧合之下,四轮马车就这样问世了——在朱樉看来,车辆本应有四个轮子。

这并非朱樉的“新创造”。

四轮马车甚至六轮马车在华夏文明中都曾出现过,都有考古实物为证。

但由于转向困难和道路状况恶劣,它们的实用性和稳定性远不如两轮马车,很快便退出了历史舞台,以至于后来许多人认为只有欧洲才有四轮马车。

有了朱樉这个“异类”的存在,原本导致四轮马车被淘汰的技术难题自然不再是问题。

甚至因为他加入了许多机械模型的力学原理,这种四轮马车在各方面的性能显得更加出色。

由于材料的限制,朱樉对自己设计的四轮马车并不满意,但时间紧迫,只能先用于村民搬家,其他问题只能日后慢慢解决。

为了解决从村子到大路那边数里长的小路马车无法驶入的问题,朱樉又“顺便”让泰杉制造了独轮车。

这种易于操作的独轮车在经过水泥硬化的缓坡道路上行驶迅速,连高式子也赞叹不已。

在水力作坊的高效运作下,定型后的新式马车和独轮车一辆接一辆地投入使用,整个搬迁进程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各家不愿丢弃的物品太多,尤其是大量的粮食需要巨大的运输力。

若非朱樉极力劝阻,许多村民甚至想把堆肥的秸秆也搬走,用于新土地上。

在这次大丰收的影响下,人们对耕种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肥料的作用更加深入人心。

仅运送户均上万斤的粮食就需要一辆马车往返五六次,再加上各种零碎物品,完成一户人家的搬迁差不多需要十个车次。

所有耕马几乎都投入到这场搬迁行动中,足足耗费了四天时间,络绎不绝的车队令无数闻讯欲来探个究竟的人震惊不已。

起初,当族中的长者、村中的领导者和邻里的负责人返回并分享他们的所见所闻时,大多数人感到难以置信。即便没有夸大其词,他们所描述的景象也远远超出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期待。

对于他们而言,每亩产出百斤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周王室征收的粮食税标准甚至略高于这个数字。在一些靠近水源、覆盖着淤泥的土地上,偶尔也确实能够达到这样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