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6)(2 / 2)

一层为底,六层为顶。

上一代六十年弘治的诏天帝在位之时,之所以能将佛道两家归于七宗学之列,并不单纯因为开天宁家在武力上拥有绝对的优势可以压制佛道两家,还因为佛道两家拥有足够的恒久渊源,以及促成归属宗学之事的是有天道加持的天帝。

天道无形,却能在无形中推动一切,因而成就了两门新生的宗学,亦是成就了两种道则。

换一种说法,以源头而论。武学之道本就是归伐虎神掌控的一种法则。

上古终结之时,伐虎形灭,它的碎片溃散神州各地,零星几许被生蛇神并入卵壳。伐虎是战与杀伐之神,所以,凡人无论如何也粉碎不了婴孩诞生的坚固卵壳。

武学存在于庙堂与江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武。

庙堂中从军的武人,因军中不止需要擅武,还需要会兵诡之道,武职的高低也不能界定其身手如何。

江湖中的武则相对于纯粹,也更容易界定高低。

历代江湖中人才辈出,入武之人也不乏少数。而江湖中人习惯把踏入一层者称为武尊,二层者为武圣,三层却是少之又少,数百年都不出一人。所以,即便曾经有过,诸人也不知道应当如何称呼。而入武也就成了每个习武之人心底都想去追逐的顶峰。

入武太过特殊,哪怕仅有一瞬入武,或曾经入过,相较于未曾入过武的普通武人,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五感是变化最大部分。

入武和曾入武之人,五感得到放大的同时,血肉之躯的天赋也会提升。尤其对于伤病的自愈力与武斗时的应变力,甚至是对武学招式的悟性,都能得到不可思议的飞跃,更可以转瞬学得一般人耗费数年都无法领悟的高深武学招式。

可以说,任何开创过武学宗门之宗师级人物,都曾经入武。

反之,任何无名小卒只要一旦入武,都可能拥有独自开创宗门的实力。

然而,想要入武却是太难,也有太多局限。

毕竟凡人的血肉之躯没有天道加护,擅自踏入与天地本源法则有关的武学之道本就是逆天的行径。其后,若想要跨越一至六层的壁垒,不仅难上加难,其血肉之躯更无法承受无法长时间维持入武所带来的负荷。

道则广博,每一次入武所能窥见的道则却极其稀少,而那零星几许的道则却已经足以颠覆以往,使人无一不贪婪的渴求再踏入那片广博的道则之中。

然而,人很难再次踏入其中,更不可能在比试中恣意入武。加上入武本身的层级的壁垒,使多数曾入过武的人只能利用那仅有的一次机会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

以武学天赋卓绝的开天宁家历代来说,其入武一、二层者只是屈指可数的程度。而能达到六层顶峰之人,却是横跨千载历史、无数武学世家也仅仅只出过宁家那一人。那便是所谓的“初代武神”。

反之,纵观武学奇才辈出的武林江湖,有武尊、武圣之称者,虽不算少数,却也谈不上多。

这都是因为入武太难。

首先,遭遇大怒大悲之事还能活下来的人本身就凤毛麟角。

有了大怒大悲所开启的蹊跷过后,还必须窥得入武门径。

这个门径就是一个极其特殊时段契机,像是找一扇从未存在过的无形门扉,其难度之大,让很多人放弃。

再者,踏入门径之后,若想从一层攀爬

到三层,需要难以计数的武斗与时间来磨练自身。

偏偏凡人寿命短暂,这几十年根本无法支撑太多的磨练。使得本就罕有的入武者在踏入门径之后,根本来不及向上迈出半步,就已经到了入土为安、寿终正寝的时候。

入武难,窥见难,攀登更难。

可即便如此,但凡习武之人,都会对“入武”趋之若鹜。即便终其一生只能停留在武学第一层的那道门径前,也甘之如饴。而那些数百年难得一见的、立身于第一、二层的武尊、武圣们,即便拥有绝伦的天赋,也会在攀爬过程中拜倒在第三层的门径前。终其一生都无法窥见所谓的“六层之巅”。只能徘徊其下,含恨而终。

亦或者说,若非有宁家武神踏入过六层之巅,或许根本没有人知道入武还存在有第六层。

入武之所以如此吸引习武者窥视,皆因历代入武者皆称,入武那瞬间扩大的五感远超越常人数倍、乃至数百倍,等同于踏入神祇的范畴,能让胜负只在须臾间的入武者占尽先机,顷刻颠覆成败。

入武之后,莫说以一敌万不在话下,恐怕天下间再无敌手。

这如何能很难让人不去向往?

除开天宁家之外,如今最大的武学世家——寒家,其名声之所以如此之大,即是因为曾经出过不少能入武的人。

可惜,莫说是六层,寒家之人也止步于三层。

君迁子曾评价寒鸫江“充其量也就是一代武圣”,即是说就连纵横二十年无敌手的寒鸫江,也就只在第二层罢了。

而开天宁家的名声之所以如此之大,正是因为出过一位入武六层的初代武神。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