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假做真时真亦假,心分二用仍一心(1 / 1)

一、再逐美猴王

唐僧一行,离了女儿国,一路走了几个月没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端午时节,四人路遇一座高山,进山缓行良久,过了山头,前面一段平阳之地,很太平。世界就是如此,一太平,就有人惹事。

搞出事端的是猪戒。本来大家走的好好的,他把担子交给沙僧,举着钉钯跑去赶马。孙悟空问猪戒为什么赶马,猪戒说肚子饿了,天色也晚了,走快点好找人家化斋。孙悟空说,既然这样,就让他走快些。兄弟二人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的领导唐僧坐在马上呢,马走的快慢,得由唐僧说了算。孙悟空和猪戒不但没有请示领导,在白龙马飞奔起来之后,也没有紧紧的跟上保护唐僧,果然出事了。

唐僧匹马向前奔了二十多里,才把马速降下来。只听路边一阵锣响,窜出来三十多强盗。唐僧遇见强盗,三个徒弟都没跟上来,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原则,打了个诳语,说钱财都在后面徒弟那里,等会儿来了交给各位大王。

这边强盗们把唐僧捆好吊起来了,孙悟空、猪戒和沙僧还没赶上来。试想,唐僧作为领导,心里会怎么想,尤其是对赶马的猴子,会没有怨气吗?

孙悟空来救下唐僧后,出手打死了两个贼头。唐僧一听孙悟空打死了人,就又恼怒起来,嘴里絮絮叨叨的骂猢狲长猢狲短,又让猪戒挖坑把两具尸首埋掉,自己念倒头经,中间有两句惹恼了孙悟空:“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连猪戒也说,“师父推了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唐僧听了,果然又补了一句,“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戒、沙僧之事。”

孙悟空在旁边听着实在忍不住了,发牢骚说自己为了师父取经,费了多少精力,出了多少劳苦,如今打死两个蟊贼,师父让他俩去告我,太没情意。话一出口,孙悟空的情绪就有点收不住了,拿着铁棒在那坟上捣了三下,接着说“尽你到那里去告,我老孙实是不怕: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那里去告!”

这一番话,说的唐僧“心惊”,赶紧说我只是劝你行善,你怎么就认真起来。孙悟空呢,还没消气,说这事儿不好玩,趁早找地方去投宿。唐僧心里憋着一口气,“怀嗔上马”。

这一番折腾,师徒四人各怀异心,“孙大圣有不睦之心,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同行不同心了。

师徒四人借宿一家农舍,这家主人老杨的儿子恰好是这伙强盗中的一个。唐僧等人得老杨报信,连夜赶路,又被这伙作死的贼众赶上。孙悟空又打死多人,还把老杨儿子的头割下来给唐僧看。这下唐僧忍不住了,把紧箍咒念了又念,然后说,“我不要你跟了,你回去罢!”孙悟空怕头疼,腾云走了。猴王在空中想了又想,辛苦了好几年,正果越来越近了,不能就这么走了,于是回去求唐僧开恩留下。唐僧不管三七二十一,念了二十多遍紧箍咒,把孙悟空疼倒在地,还是要赶他走。孙悟空没有办法,只好去见观音菩萨。

这一次唐僧为什么又要赶走孙悟空呢?表面看是孙悟空不听教诲,杀伤人命,没有善心,唐僧认为他不适合再做取经的工作,所以要开除他。实际上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看看这一回孙悟空让唐僧生气的地方:一、不经领导同意,驱赶白龙马,导致领导被迫冒险飙马,而且这狂奔的马是失控的——“那长老挽不住缰口,只扳紧着鞍桥”!最终导致唐僧匹马遇见强盗,要不是这和尚破戒打诳语,丢掉性命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唐僧生孙悟空的气也是可以想象的。二、恐吓领导。唐僧掩埋了两个山大王念倒头经,孙悟空拿着铁棒在那坟上捣了三下,说了一大堆自己各处神仙都情深面熟的话,最后又补了一句“随你那里去告”。这话哪是说给强盗听啊,这俩强盗头子已经死了,他们的魂魄也进了枉死城(因为是非正常死亡),怎么可能听到孙悟空说什么。孙悟空这番狠话就是说给唐僧听的,赤裸裸的恐吓领导。所以唐僧听后“心惊”,说到“徒弟呀,我这祷祝是教你体好生之德,为良善之人,你怎么就认真起来”。三,吓唬领导。恐吓领导之后,孙悟空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碰到底线,在打死多个强盗之后,还专门把老杨儿子的头割下来拿给唐僧看,把唐僧吓的跌下马来,直骂道“这泼猢狲唬杀我也”。随后就开始念紧箍咒。再加上在女儿国交给孙悟空的任务没有完成,直接导致女王是不是还等唐僧这一重要问题尚不明确,所以唐僧这次铁了心要赶走孙悟空。

不过生气只是赶人的外在原因,是引爆矛盾的导火索。赶走孙悟空的内部原因是:唐僧嫌这猴子总给自己惹事儿,是个麻烦!孙悟空回来恳求唐僧继续带他取经时说“只怕你无我去不得西天”,唐僧的回答是“我去得去不得,不干你事!”,同时还说,“你这泼猢狲杀人害命,连累了我多少”。看看,这和尚其实一直担心的就是孙悟空行凶会连累他,耽误他取经!再加上孙悟空非但不听教诲,还吓唬、恐吓唐僧,直接导致再次被逐。